生活的器物,因為使用才顯得它的美

Jon

Jon

相信文化素養與生活美學密不可分,而誠實的手藝加上好的設計總能打動人心;對相信的理念充滿熱情的設計總監。

這一篇,我們想讓您知道:

柳宗悅提出「用即美」的概念,讓我們關注「在使用的當下,即刻成就的生活之美」,深深影響了手手的思路與行為。

分享文章:

所謂「匠人」,在日文中通常叫做「職人」,其中包括打鐵師父、製麵師父、藍染師父、鑄鐵師傅、木藝師傅、等等傳統藝匠。

 

傳統工藝的製作流程固然繁瑣,而匠人們自身散發出來的氣質,也讓人肅然起敬:他們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自信與尊嚴。

他們對自己的手藝要求苛刻,不惜代價也要做到精益求精,並以成品的精美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換句話說,對於如何使手藝達到熟練精巧,日本匠人們有著極致的藝術追求。

 

當然這一個過程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能夠被生活使用,而且好用。這才是器物重要的存在價值。柳宗悅,日本民藝運動的倡導者和民藝美學的實踐者,他致力於推進日本的民藝運動和民藝理論建設,從而產生了對於日本乃至於亞洲文化生活的影響,他本人也被譽爲「日本民藝之父」。

 

《工藝之道》是一本論文集錄,收錄了柳宗悅於昭和二年(1927)到三年(1928)以「工藝之道」爲題的連載論文。在書中,柳宗悅略過工藝器物從產生、製作到買賣等各個環節的具象過程,取而代之的是描述工藝之「道」,即透過工藝來揭露蘊藏在「器」內的美學和生活意味。衍生出哲學的含意。

 

手手深受柳宗悅的影響。希望能夠與台灣的工藝師傅們,讓這一些技藝能夠重新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創建品牌的過程也發現,原來台灣已經有一個大前輩在這一塊路上鋪路了。就是工藝界廣為人知的顏水龍老師。說來也巧在了解老師的過去時,發現文獻上記錄著顏水龍老師也是到了日本求學受到柳宗悅的影響。所以回到台灣致力於深耕台灣的工藝技術,並且透過設計與生活實用的機能結合。帶起台灣重要的產業經濟。甚至也邀請柳宗悅來到台灣給我們寶貴的意見。

 

最後隨著時間演變。工藝從生活的器物,逐漸變成生活的藝術。慢慢地遠離了日常生活的範圍。對於我們這一個世代來說卻是想復興工藝的生活樣態。希望這些文化價值與故事能夠持續延續在大家的生活中。這就是我們這一個品牌要堅持的使命,承著前輩的意志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