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的起點,因為生活的需求。所以人類開始想盡辦法從自身的環境裡面找尋適合的天然素材慢慢地測試、失敗、嘗試、塑造出適合生活所需的器物出來。為的就是能夠便利生活中的各項雜事。
那是出自於生存的本能。透過雙手去嘗試每一個天然素材的特性來製造出能夠便利生活的器物。那是最為原始的機能與型態,滿足了裝載、耐熱、切割、保暖的需求。而這些早期的器物之上我們還不會看見過多的造型與圖樣出現在器物上面。這是就工的出現。單純的透過工來將器物形成。而工的變化隨著需求而改變。編織因為強度的需求而出現各種編織的工法。盛裝的載體因為是裝稻米或是捕漁而出現機能上的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工。而做工的程度會因為手巧的關係而影響品質與耐用的程度。
隨著時間的積累,文化的產生。生活越來越穩定的時期。對於器物的基本需求也就開始慢慢地提升了。我們都知道有文化的誕生所以開始有了階級之分。貴族對於器物的要求也慢慢變得很繁瑣。為的就是能夠象徵他們的身分與地位。
最後隨著時間演進,這些繁瑣的工就慢慢地變成了藝。而藝的出現就是文化演變所帶來得改變。這就是時代演進下的產物。
藝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象徵性的符號。而這些符號都是與當時的生活與時事產生了相對性的影響。原本只是單純器物的生活工具,因為有貴族文化賦予了這些器物的象徵性,而提升了器物本身的價值。這一切的過程我們可以從台灣的故宮博物院中可以窺見。本來只是一個吃飯的飯碗。因為是乾隆皇帝所愛用的特地請工匠用心打造後這一個單純的飯碗就變得非常的尊貴。這就是工、藝的誕生。
回到現代的生活當中。我們在民生初期的一段時間還是有將這一些技藝運用在基礎的生活需求當中。從早期阿公、阿嬤的年代裡可以看見。竹簍、藤椅、雞毛撢子、竹蓆、塔榻米、木頭桌椅等等天然素材的生活器物。這是台灣早期生活的樣貌。但是隨著工業時代的發展,慢慢地這些手作的生活器物被大量生產的塑膠製品給取代。面對世代的衝擊將工的技術轉向到藝術的領域去求生存。
面對這一個轉變。喜愛工藝與天然素喜愛工藝與天然素材的手手正面臨著,能夠讓這樣的方向透過巧思讓工藝回歸到日常生活。這才是發揮設計的價值所在。